jianjie@xuyu.me
一张图读懂:产品的本质是什么?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Z4Tpii5QztL4al2Qc8Ua3w
这篇文章从商业战略角度深入剖析了产品的本质,核心观点清晰且具有启发性。以下是我的分析总结和延伸思考:
一、核心价值提炼
- 产品本质:作者将产品定义为”客户需求与欲望的承载物”,突破了传统物质产品的局限,涵盖物质/精神/服务三维度。这个定义与哈佛商学院”待办任务理论”(Jobs to be Done)高度契合——客户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方案。
- 动态进化论:通过马车到汽车的案例,生动阐释了”需求升级-产品迭代”的必然性。这与克里斯坦森”颠覆性创新”理论形成呼应——现有产品被替代往往不是因为质量缺陷,而是无法满足进化后的需求维度(如汽车在效率/舒适性上对马车的全面超越)。
- 战略优先级:提出”满足与创造需求是企业第一战略”的观点,与德鲁克”企业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”的论断一脉相承。文中亚马逊/苹果的例证显示,顶级企业往往能通过超前需求洞察构建竞争壁垒。
二、创新性视角
- 需求分层映射:将马斯洛需求理论具象化为产品形态(如矿泉水从解渴到身份象征的跃迁),揭示了消费升级的内在逻辑。这种分析方式为产品定位提供了可操作框架——企业可据此判断目标客群所处的需求层级。
- 产品三维模型:提出核心层(功能)-形式层(体验)-附加层(情感)的结构,比科特勒的五层次产品模型更聚焦商业实践。特别是强调”形式层创新往往更重要”,解释了为何苹果能在技术参数不领先时仍保持溢价能力。
三、可深化方向
- 需求创造机制:乔布斯观点引出的”创造需求”命题值得延伸。如智能手机诞生前,用户并不自知需要触屏交互,这类颠覆性创新如何系统化实现?可结合蓝海战略的”非顾客”理论补充。
- 数字化影响:在元宇宙/AI时代,虚拟产品(如NFT)如何满足精神需求?建议增加Web3.0时代产品形态的讨论,比如社群归属感如何通过数字产品实现。
- 迭代速度悖论:当汽车研发周期从5年缩短至18个月(如特斯拉),企业如何平衡快速迭代与品质保障?可引入”敏捷开发”与”模块化架构”的实践案例。
四、实践启示
- 需求监测系统:建议企业建立”需求雷达”机制,定期扫描:
• 显性需求(现有产品满意度) • 隐性需求(用户未言明的痛点) • 趋势需求(技术/社会变革催生的新场景) - 创新组合策略:
• 核心层创新:如电动车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• 形式层创新:蔚来汽车的”用户社群”运营 • 附加层创新:奢侈品联名款的情感价值塑造 - 生命周期管理:引入BCG矩阵视角,对产品组合进行:
• 现金牛产品(优化附加层) • 明星产品(强化形式层) • 问题产品(核心层突破) • 瘦狗产品(果断淘汰)
当前最显著的需求升级领域包括:健康科技(如可穿戴设备)、绿色消费(ESG相关产品)、虚拟陪伴(AI伴侣应用)。企业需注意,需求进化已呈现加速态势——过去马车到汽车用了3000年,而数码相机被智能手机取代仅用10年。这种指数级变化要求组织必须具备”动态能力”(Dynamic Capability),即持续感知、捕捉和响应需求变化的核心竞争力。